近日,安徽省太湖县人民医院神经疾病诊疗中心成功运用 “腔内介入栓塞” 技术,为一名 63 岁女性患者拆除了颅内 “定时炸弹”—— 一枚位置深、形态不规则的复杂动脉瘤。术后,患者生命体征平稳,已顺利转入普通病房接受后续治疗。
据了解,该患者此前因 “言语不清伴右侧肢体无力 1 天” 前往医院就诊,经头颅 CTA 检查提示,其右侧小脑后下动脉存在一枚直径约 4mm 的动脉瘤,且瘤颈已累及右侧小脑后下动脉。“若采用传统开颅手术,不仅创伤大,手术风险也极高。” 该院神经疾病诊疗中心主任江龙腾解释道,“小脑后下动脉负责为延髓供血,而延髓是颅内生命中枢,一旦术中出现血管破裂或栓塞,可能直接导致患者昏迷甚至死亡。” 因此,团队最终决定在 DSA(数字减影血管造影)引导下,通过微创方式精准填入栓塞材料,同时确保正常血管血流通畅。
为制定最优手术方案,医院术前多次组织多学科病例讨论:影像科利用三维重建技术,清晰呈现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,为手术定位提供精准依据;麻醉科结合患者高血压病史,量身定制 “术中血压精准调控” 方案,保障手术安全;介入团队则通过模拟手术操作流程,确定 “先填弹簧圈、再放颅内支架” 的分步策略,有效避免单一栓塞材料无法完全隔绝瘤腔的问题。
手术当天,在 DSA 设备实时引导下,介入医生先为患者进行右侧股动脉、右侧桡动脉穿刺置管,成功建立双通道。随后,通过股动脉通路,利用翻山技术将支架微导管置入右侧小脑后下动脉;同时通过桡动脉通路,将弹簧圈微导管精准送入动脉瘤腔内。团队先填入几枚不同规格的弹簧圈,再沿支架微导管释放一枚颅内支架,实现对动脉瘤的完全覆盖。术中造影显示,动脉瘤已完全隔绝,基底动脉、右侧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通畅,未出现血管狭窄或栓塞迹象,整个手术历时 2 小时顺利完成。
术后 6 小时,患者意识清醒,四肢活动正常,经神经功能评估未出现任何并发症;术后复查头颅磁共振,也未发现急性脑梗死。“不用开颅,睡一觉手术就做完了,县医院的技术真是高超!” 患者对此次微创介入治疗的效果赞不绝口。
近年来,安徽省太湖县人民医院依据《安徽省三级医院卒中中心建设标准》要求,整合多学科资源成立神经疾病诊疗中心。此次复杂动脉瘤手术的成功,不仅标志着该院在复杂脑血管病微创治疗领域再获新突破,更为区域内类似高危动脉瘤患者提供了更安全、高效的治疗新选择。(甘雁林)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